齐鲁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范围产生的地域文化,但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中国传统文化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齐鲁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是一条母根上孕育成长起来的相似相通的同一个文化体系。是西周初年至东周末年八百年间,在如今的山东域内的两大诸侯国齐国和鲁国产生的辉煌文明成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生成一种文化。周代礼乐文化的兴盛使鲁国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而鲁文化影响最大也最为直接的成果,是诞生和滋养了孔子、颜回、曾子、子思、孟子等一批思想文化巨人,他们继承弘扬和发展西周以来的文明,最终形成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立了以礼乐文化为基础的儒家文化,奠定了中国数千年传统文明的基础,对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贯通古今的杰出贡献。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今曲阜东南尼山附近)人。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至曾祖父孔防叔时举家迁往鲁国陬邑。祖父伯夏。父亲叔梁纥为陬邑大夫。孔子3岁跟随母亲颜徵在由乡下迁往鲁都阙里。他自幼好礼,“学无常师”。由于孔子孜孜不倦地学习,最终成为一名饱学之士。
孔子20岁左右在季孙氏那里先后做过“委吏”、“乘田”。50岁之后,孔子做过中都(今汶上县)宰,当过鲁国的司空、司寇,并摄行相事。孔子在任中都宰期间,卓有政绩。
孔子55岁周游列国,积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68岁归鲁,此后便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事业,删《诗》、《书》,定《礼》、《乐》,修撰《春秋》。孔子死后,葬于鲁城之北泗河南岸,即今天的孔林。享年七十三岁。
孔子一生的贡献主要有三:一是整理古代典籍,使《诗经》、《尚书》、《易经》等一批文献流传于后世;二是创立了儒家学派,为中国传统文化树立起标杆;三是首创私学,为当时培养出一批有才干的学生。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形成一套以仁、礼、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学说。
汉代起,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西汉汉平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尊孔子为“文圣尼父”。隋文帝杨坚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唐太宗李世民下诏明示:凡各级行政机构驻地,均须设立孔庙,以供官员士子就近谒拜祭祀,并尊孔子为“先圣”,唐高宗赠孔子为“太师”,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北宋真宗皇帝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明清帝王又先后尊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孔子具有格外重要的地位。至此,孔子的思想主张也得到空前的普及与深入。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评价孔子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所谓“至圣”,即最高的圣人,是指从圣人中走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类拔萃,独步天下。孔子成为五千年中国文化的中心人物,儒家思想同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从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在当今,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繁华昌盛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且超越国界和时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照耀过历史还将继续辉映今天和未来。
山东济宁古为邹鲁之地。邹为古老的封国,鲁为周初封国,因为孕育形成了孔子与早期儒家学说,儒家文化遗存极为丰富,不仅展示着儒学形成、发展的脉络和线索,而且成为后世崇仰者的圣地。有尼山、孔林、孔庙、颜子庙、曾子庙、仲子庙、孟庙、孟林、孟母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