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鹏城鲁商》 > 2012年 > 2012年第1期 总第1期 > 正文

孔子长眠之地——孔林

本文作者:高建军 稿件来源:网络 阅读次数:9614 发布日期:2012-04-16

孔子长眠之地——孔林

孔林亦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1.5公里处。孔子卒葬于泗水之畔。孔林树木相传始植于三千弟子环植孔子墓旁的四方奇树。那时孔子墓,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没有树碑,更没有其他建筑,弟子们只在墓前用砖砌了一个“方六尺、与地平”的祠坛,占地很小。自此,这片泗水洙水之间首葬孔子的墓地,就成了孔氏家族的专用墓葬区,孔子的子孙死后,“皆袝葬焉”。 这环植异树、“封而不垅”的孔子墓,便是孔林之始。

自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13次,增植树株10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现有殿亭门坊数十间,碑碣5572块,附属石刻1194个,树木4万余株,林垣墙7.25公里,墙高3米多,总面积3千亩。它是我国规模最大、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世族墓地。1961年,国务院将它作为古墓葬群,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道 出曲阜城北门到孔林大门,有条1266米的“神道”,如虬如龙的苍桧翠柏夹道而立。如此古老如此长的神道,全国只两条,除北京明十三陵,就是这孔林神道。

神道中途,巍然屹立着万古长春坊。这是一座五楹精雕石坊,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清雍正十年(1732)重修。六根石柱方形抹棱,柱下夹持石柱的鼓石上,圆雕十二个神态各异的石狮。坊额为初建时所刻“万古长春”四个楷书大字。三层横梁,飞檐起脊庑殿顶,造型独特,气势宏伟。是曲阜现存最大最精致的石碑坊。坊南,两座绿瓦方亭分立神道两侧,亭内各立一大石碑。东为万历二十二年(1594)明代官员郑汝璧及连标等所立,上刻“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十个大字;西为次年所立的“阙里重修林庙碑”,记载修葺林庙一次即花费黄金两万两。两碑均甚高大,碑头有精雕的花纹,碑下有形态生动的龟趺。

门坊 孔林里主要有门坊5座,依次为:至圣林坊、大林门、至圣林门、洙水桥坊、挡墓门。

神道的北端即孔林大门和至圣林坊,二者相得益彰,成一组完美的组合。孔林大门,俗称“大林门”,为绿瓦朱栏的三间门楼,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悬山顶,长12.23米,深6.95米。次间有1.2米高的台基,所围朱栏内立有八九座修林、祭孔内容的石碑,明间为车马人等来往通道。门始建于元至顺年间(1330-1333),明清曾重修。门前屏立的木制至圣林坊,初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清代重修,两重飞檐,多层斗拱,坊额“至圣林”金字辉煌。坊前两尊巨大圆雕石狮,更给大林门增添了肃穆端庄的气势。

至圣林门,俗呼“二林门”,为一洞深邃城堡式的高大拱门。拱门上有高大的“观楼”。拱门上方门额石刻篆书“至圣林”。元代建林墙时,这里是一道神门,明弘治七年(1494)于其上架楼,清雍正十年(1732)重修。门为上下两层,下层为砖砌拱形门,上层观楼为木架结构,长21.8米,深10.89米,六梁五檩,重檐绿瓦歇山顶,周以回廊,廊柱施鼓礅柱础,明间前后设门,次间置棂窗,围以手扶围墙,砖铺平台。下层拱门前,东西花墙内有一对造型生动的石狮,两扇朱红大门上,各有横九竖九共八十一个圆花形铁门钉。后有砖砌楼梯,可上观楼。此门是古鲁城的北西门,即齐门。大林门至二林门之间,有一条长约400米的通道,红墙围护,桧柏分立,幽深静肃;是孔林前突出的部分,类似古代城市建筑的月城。

洙水桥坊,由二林门西行上“辇路”,行约200米,有洙水桥坊立于路北洙水桥南。坊,因桥而立;桥,因水而架。洙水,是周代因排洪护城而修的一条小河。桥之南北各有历代浚修洙水河、桥的碑记多种。

洙水桥坊,为三楹雕有云龙、辟邪的冲天式石坊,四柱均为八角形,顶立蹲兽,次间坊额镌二龙戏珠图案,明间坊额两面各刻“洙水桥”三字。

洙水桥北东侧有一方正的四合院,元代名“思堂”,后通称“更衣亭”,堂广三间,东西各有三间厢房,后挎一小院,为当年祭孔时祭者更衣之所。室内墙上镶嵌着大量后世文人赞颂孔林的石碑。东邻小院,门额题刻“神庖”,是当年祭祀时宰牲之处。

挡墓门,在洙水桥北,一座三楹高台大门,绿瓦覆顶。门内是石仪护卫、供奉孔子木主的享殿,享殿之后是孔子墓冢。

墓冢 孔林中墓冢点点,林木苍苍。自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葬于此后,至今林内坟冢已约10万余座,为研究历代丧葬习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实景资料。

孔子及子孔鲤和孙孔伋(子思)的墓区是孔林的核心墓区。

孔林挡墓门至享殿的甬道上,有四对现存最早的石仪,名曰:华表、文豹、角角耑、翁仲。两两相对分立两旁。这组巨型石雕,为宋代所立。其中的华表,与孔林内另一种带云板的不同,直插云端,是入“天门”的标志,为八棱石柱,故又称望柱。文豹,形象如豹,垂长尾,生双翼,踞于23厘米高的石座上,东高1.77米,西高1.54米。角角耑,也是想象中的一种神兽,头生一角,肋生双翅,卧伏于地,引颈长啸。石雕长1.75米,高约1.50米。翁仲,石人,左文右武,文者执笏,武者按剑,雕刻线条流畅,古朴浑厚。孔林享殿甬道上原是一对宋宣和间雕刻的翁仲,清雍正皇帝重修孔林时,嫌其体小不够壮观,与甬道的望柱、文豹、角角耑等其他石雕不协调,便将其移至孔伋墓前,现巍立于此的是清雍正时重雕的翁仲,比宋时的高大许多。

享殿之后,便是孔子墓冢。孔子墓,初葬时是“墓而不坟”,到秦汉时期,才于地表筑坟,其状似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是一种特殊尊贵的墓型。坟径长约30米,高5米。墓前有巨形石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为明代正统八年(1443)黄养正书。其后,还有一碑,为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刻立,篆书“宣圣墓”三字。墓前有石坛。《孔氏祖庭广记》载,孔子殁后,“弟子于冢前以瓴甓为坛”;东汉时易之以石,唐时从泰山运来“封禅石”进行改筑,清乾隆时又予以扩大。

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封土南北23米,东西18米,高约3米。墓前有1244年所立小碑一幢,篆书“二世祖墓”,再前,有明代刻立的大石碑,楷书“泗水侯墓”。碑前设石供案、拜台。孔鲤先孔子而亡。

孔子的孙子孔伋墓,在孔子墓南约20米处,封土东西18米,南北21米,高4米。墓前有明代刻立的“沂国述圣公墓”石碑,楷书。其后有小碑,篆书“三世祖墓”。两碑前有明制石供案。再前,有一对石翁仲,为北宋宣和年间旧物。

孔子后裔称之为“中兴祖”的孔仁玉墓,在孔子墓东北约百米处,坟冢中型。墓前石碑篆书“宋兵部尚书袭封文宣公之墓”,为明正统八年(1443)刻立,前设石供案。孔仁玉为孔子第四十三代嫡孙,因在五代残唐时使孔氏家族中兴,而备受尊崇,在孔府家庙中除供孔子祖孙三代夫妇外,唯一受私祭的孔子嫡孙只孔仁玉一人。对于搭救他的张家,历代也倍加礼遇,孔林中修有张姥姥墓,历代衍圣公都要给张姥姥立“报恩碑”。每逢祭孔仁玉时,允许张家嫡孙二人陪祭。

历代衍圣公的墓,规格都较高。第一位衍圣公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的墓,在孔子墓西南约50米处,中型坟冢。墓前有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立的“宋故四十六代衍圣公尚书比部员外郎通判潍州事子庄先生墓”碑,楷书,圆顶。其后有一宋代刻制小碑,篆书“比部员外郎袭封衍圣公之墓”。

清初著名剧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墓,在孔林的东北部,中型坟冢,墓前巨碑圆顶螭首,碑书“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阴刻楷书,为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立,碑前有一石供案。

支持键盘← →键翻页本文分页导航

首页 1 2 3 4 尾页 本文共有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