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孔子规模最大的庙堂——曲阜孔庙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十一日,73岁的孔子病逝。鲁哀公写悼辞致哀,第二年,又下令把孔子生前居住的3间房子改为孔子的祀庙。在孔子的祀庙中,奉祀着孔母颜徵在、孔子和他的妻子亓官氏的神位,还收藏着孔子的衣、琴、书、车等遗物。
自汉代以后,随着尊孔崇儒之风的盛行,在曲阜纪念孔子的庙堂不断得到修缮,尤其经明代21次、清代14次的修建,规模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
曲阜古城的孔庙,这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庞大建筑群,历史之悠久,面积之广大,气魄之恢弘,文化内涵之丰富,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孔庙、孔林、孔府”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孔庙有五重门:第一圣时门,第二弘道门,第三大中门,第四同文门,第五大成门。按照周礼规定,天子的宫室有五重门。北京的紫禁城便是五重门。孔庙五重门是享用了天子的礼制。
正殿正门上的黄瓦,大成殿的龙柱,四隅的角楼,也都是皇宫才有的。
孔庙,南北全长1300多米,东西宽153米,以三殿、两庑、一阁、一坛、三祠、两堂、两斋为主要构成,全部建筑104座466间,还有54座门坊。它们有规律地排列在13万平方米的土地上。主体建筑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附设建筑分列左右,对称排列,结构严谨,整齐雄伟。庙的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黄瓦红垣。
仰圣门由曲阜古城南孔庙神道,北行至神道尽端,就是曲阜古城的正南门——仰圣门。古时此门平时不开,只在皇帝莅临或派员祭孔时才可打开。前门上方镶嵌石额,上刻赞颂孔子的“万仞宫墙”四字,是明代山东巡抚、书法大家胡缵宗所题。乾隆十三年(1748),清高宗将自己的题字换下了胡缵宗的旧题。
金声玉振坊 过仰圣门,是一座四楹石牌坊,四根石鼓夹抱着的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各蹲踞一个独角兽“辟邪”,俗称“朝天吼”,是封建时代王府才可以使用的饰物。额刻“金声玉振”四个大字,乃明代胡缵宗的手笔,赞美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
“金声玉振”坊之北,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是二龙戏珠的石阶,桥下清流呈半圆绕过,这便是有名的泮水。桥东西各有一棵合抱古柏,挺拔如盖,二柏相夹,人称“二柏担一孔”。桥北东西各有一幢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人称“下马碑”。从前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须下马下轿,徒步走过,就连堂堂天子也不例外。
棂星门 跨过泮水桥,迎面是一座3间石坊,上刻“棂星门”。相传,棂星是天上的文星,主管文人才士的选拔。孔庙第一座大门以此星命名,意蕴孔子乃文星下凡。棂星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原为木质,清乾隆十三年(1748)高宗题名,乾隆十九年(1754)衍圣公孔昭焕改为石质。门为四楹三间,石柱铁梁。四根圆形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梁上铸有12个龙头阀阅。门额上雕火焰宝瓶。明间额枋用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三个大字,上层刻绦环花纹。两旁各有额枋一层。柱出头皆用云板,实即华表。
棂星门后,是一座石坊,枋额上大书“太和元气”四字,系明代山东巡抚曾铣的手笔。“太和元气”是赞美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过了“太和元气”坊,是一座汉白玉石坊,名叫“至圣庙”坊。
在“太和元气”、“至圣庙”两坊中间,横贯一条东西向的甬道。顺道东去,有一座木质牌坊,叫“德侔天地”坊,赞叹孔子的道德像天地一样伟大;沿道西向,也有一座木质牌坊,曰“道冠古今”坊,誉美孔子的学说古往今来都是至善至美的。两坊是孔庙的第一道腰门,都是三间五楼,两重飞檐之下各有六层斗拱,耸出的昂头足有四、五百根。坊下的石雕兽有16个,居中的8个“天龙”披鳞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8个“神狮”怒目扭颈,形象怪异,线条粗犷。
圣时门 此门是孔庙的大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圣时门”的名称取自《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中,孔子是最顺应时代要求的。“圣时门”是一座砖身木构的建筑,飞檐斗拱,彩绘的屋顶下衬着三券拱门,旁有两间耳室,四周是深红的墙皮,券内是杏黄的墙里。前后石雕龙陛,图像生动,雕刻精美,是不可多得的明初石雕艺术品。
入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
芳草如茵。中间一条宽阔深远的甬道,在其中间部位,横贯一条东西向的甬道,往东去,是“快睹门”,取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语,即“先睹为快”之意;西去,为“仰高门”,取《论语•子罕》“仰之弥高”语,赞美孔子的学问高深莫测。从前,只有皇帝祭孔才从棂星门、圣时门而入,他人只能从仰高门进庙。
沿宽阔平整的南北甬道继续北行,一水横穿,纵跨三座石拱桥,水壅绕如璧,故名“璧水”;桥因水而名,曰“璧水桥”。
弘道门 过璧水桥,是一座五开间的大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是当时孔庙的大门。清初名天阶门,雍正八年(1730)世宗根据孔子的“人能弘道”语,改名弘道门,赞颂孔子弘扬了尧舜禹汤文武之道。
大中门 此门始建于金大定年间,是当时孔庙大门。原名“中和门”,后改为大中门。“中”之前加“大”字,更强调了孔子儒家的中庸思想。
大中门五间三门,单檐悬山顶,灰瓦绿边。大门左右两旁,各有绿瓦拐角楼一座。这角楼纯属装饰品,是为了显示皇宫一般的气派而建的。角楼均为三间,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内有马道可以上下。
大中门内是一个疏阔的庭院,古树葱郁,禽鸟翔集,使庙院显得格外幽深。
同文门 大中门往北,便是同文门。同文门本是宋朝时孔庙的大门,《中庸》有“车同轨,书同文”语,其实质是追求文化上的统一。该门名曰“同文门”,是赞颂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同文门5间,两侧建回廊与庙墙相接。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大修孔庙时,在同文门前修建四座碑亭:洪武碑亭、永乐碑亭、成化碑亭、弘治碑亭,拆墙建亭,遂使同文门成为孤门。
成化碑是明宪宗四年(1468)御制。碑文集尊孔语言之大成。碑通高7.42米,宽2.28米,是孔庙巨碑之一。碑文为标准的馆阁体,结体方整,书法刚劲。其碑座赑屃 ,又是民间俗信中的灵物。
进同文门,一条宽阔甬道直抵奎文阁。甬道中部,横贯一条东西甬道。往东往西各有一独立的院落,名曰“斋宿”,是祭孔时人们斋宿的地方。清朝中叶,东、西“斋宿”废圮,仅存院落。道光年间,孔子第二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庙内宋、金、元、明、清五代的文人谒庙碑130余通,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改称“碑院”。
奎文阁 奎文阁在同文门院内。拔地而起的高阁顶檐下,群龙护绕的木匾上大书“奎文阁”三字,为清乾隆皇帝的手笔。奎文阁,是以建筑独特、藏书丰富而驰名天下的孔庙藏书楼,也是中国古代十大名阁之一。
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原名藏书楼,金明昌二年(1191)重修时改为“奎文阁”。“奎”是二十八星宿之一,位列西方白虎七宿之首。奎星共有16颗,其形状“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古人有“奎主文章”的说法,后人就将奎星演化为文人之首。人们将孔子比做天上的奎星,并将孔庙藏书楼改名为奎文阁,意在赞颂孔子是 “天下文官主、累代帝王师”。
奎文阁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1米。从外面看,是两层三檐,四重斗拱。阁内三层,两明一暗。
上面一层,是收藏图书的地方。奎文阁藏书,始自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到了明代,藏书大增。奎文阁藏书可供孔、孟、颜三氏子弟及县学诸生阅读。
奎文阁的中间一层不派什么用场。
下层有清碑10通屹立。这层曾作为孔庙的一道殿门,当年,康熙皇帝祭孔,在东斋宿更衣少息,便在赞引官的恭导下,从奎文阁步入大成门,诣大成殿行礼。
奎文阁是孔庙重要建筑之一,是文人学士们向往的圣域,他们留下了许多赞颂奎文阁的诗赋。
十三碑亭 过奎文阁而北,碑亭林立。亭有13,两行排列,南八北五,皆斗拱飞翘,檐牙高啄,黄瓦流金。这13亭是专为保护历代帝王御制石碑而建,俗称“御碑亭”。亭内有碑23幢,分属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代。碑文多是历代帝王追谥加封孔子、拜庙亲祭、派官致祭、整修庙宇的记录,有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三种文字。有元代揭奚斯,明代董其昌、周天球,清代翁方纲、阮元等人的书法。
碑座习称龟趺,龟形龙首,名赑屃 。它是神话中龙的儿子。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能,赑屃 擅长负重,故用以驮碑,以求碑刻永立不倒。
大成门 大成门在十三碑亭之北。五间三门,立于石须弥座的台基上,单檐歇山顶,黄瓦覆盖,金碧辉煌。前后设浮雕龙陛,擎檐用石柱,中间前后四柱高浮雕二龙戏珠,其他八柱减地平钣小幅云龙。大成门,是宋徽宗命名,门匾和“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对联,是清雍正皇帝所书。
大成门两侧,各有掖门,东曰“金声门”,西名“玉振门”。
先师手植桧 大成门内石阶右侧,有桧树挺立,高约10米,粗可合抱,树冠如帷盖,青茏苍翠。其旁饱经风雨而未摧的树桩,便是驰名天下的“先师手植桧”的遗迹。
“先师手植桧”被看作孔子思想的象征,备受景仰。
杏坛 杏坛是孔子设教讲学的地方。《庄子•渔父》云:“孔子游乎缁帏之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宋天禧二年(1018),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把孔庙后移扩建,将大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杏树,名曰“杏坛”。到了金代,在坛上建亭,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杏坛,在大成门北,十字结构,四面悬山,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坛前置有石刻香炉,乃金代物。周围几株杏树,每当初春,红花摇曳,别有情韵。乾隆皇帝赋诗赞道:“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大成殿 由杏坛北望,双层石栏的台基之上,一座气势磅礴、金碧辉煌的大殿突兀凌空,双重飞檐中间,海蓝色的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团护着“大成殿”三个大字。字径一米,是清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的手笔。这是孔庙正殿,孔庙的核心。
大成殿面阔9间,进深5间,高27.2米,阔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雕梁画栋,周绕回廊,与故宫太和殿、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大成殿四周廊下环立着28根雕龙石柱。石柱均以整石刻成,高5.98米,径长0.81米。殿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水磨浅雕石柱,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9条团龙,每柱72条。
18根石柱上龙的总数恰好是传说中龙的总数——1296条。28根石柱中的杰作,是前檐下的10根石柱。柱系圆形,深浮雕,每柱升龙、降龙各一条,作对翔争戏火球状,四周绕以云焰,柱脚缀以山石 ,衬以波涛。10根龙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这10根龙柱是天下雕刻精品,绝无仅有,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华的结晶。
大殿正中,是面南而坐的孔子塑像。他的两侧是“四配”,东位而西向的为“复圣”颜回和“述圣”孔伋,西位而东向的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四配”后面傍后山墙的是“十二哲”,东为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为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孔子“四配”和“十二哲”的塑像神位都安置在木制神龛内。龛前设笾豆、案俎、香案及各种礼器、乐器。
大成殿东西两侧有两排长近170米、灰瓦长廊、红柱隔扇的80间房子,是为两庑。这是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从祀的先贤先儒代有增加,到民国时已达156人。原为画像,金时改为塑像,明成化年间又改为写有姓名的木制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神龛中。
寝殿 寝殿是奉祀孔子夫人亓官氏的殿宇,在大成殿之后,与奎文阁、大成殿并称孔庙三大建筑。面阔9间,进深4间,黄瓦盖甍,间金妆绘,枋檩游龙和藻井团凤均由金箔贴成,回廊22根擎檐石柱浅刻凤凰戏牡丹,一如王后居室。
大殿内,雕刻着游龙飞凤的神龛中供奉着一块木牌神位,上书“至圣先师夫人神位”。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加封孔子“至圣文宣王”,追封亓官氏“郓国夫人”。元武宗大德十一年(1307)加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至顺三年(1332),亓官氏也被追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孔子改封“至圣先师”,亓官氏也成了“至圣先师夫人”。
圣迹殿 寝殿北面的单檐歇山顶大殿,因收藏有描绘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故名“圣迹殿”。
《圣迹图》创始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画有120幅,嵌在内殿壁上。画面从颜母祷尼山生孔子开始,到孔子死后弟子庐墓为止。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完整故事的连环画。
大殿正北墙上,是清康熙皇帝手书石刻“万世师表”四个大字。字下正中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右边一画,乃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先圣画像”,俗称“夫子小影”,据说这幅“小影”在诸孔子像中最为逼真,孔子第四十八代孙孔端友于宋绍圣二年(1095)摹勒于石;左边一画,是吴道子的“孔子凭几像”。
殿内还有汉高祖、宋真宗祭庙图各一幅,以及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篆书的“大哉孔子赞”等文物精品。
东路 大成殿的东边有一处独立的院落,是奉祀孔子上五世的地方,俗称孔庙东路。东路分三进院落。
由古朴浑厚的承圣门而入,是孔子故宅区。
坐北朝南的五间大殿,名曰“诗礼堂”,是追念孔子教导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地方。孔子教育儿子学《诗》习《礼》,被后裔奉为“祖训”,自称“诗礼传家”。孔子的第五十三代孙孔治建堂纪念,题曰“诗礼堂”。明弘治十三年(1500)大修孔庙时重建。诗礼堂还是孔庙祭祀前演习礼仪的场所。清康熙、乾隆二帝来孔庙祭孔,也在诗礼堂听孔子后裔讲解经书。乾隆皇帝还题写了“则古称先”的匾额和“绍绪仰斯文识大识小,趋庭传至教学礼学诗”的对联,刻制后悬挂在堂内。
承圣门东面,有9间房,是孔庙的礼器库,祭祀用的礼器都存放在这里。
诗礼堂后有一水井,传言是孔子当年的吃水井,从明代起,在井台四周修了雕花石栏,内立“孔子故宅井”石碑一座。井水既清且渫,被称为“圣水”。
故井东面,有一壁孤立,形同照壁,前有石碑,隶书“鲁壁”二字。秦始皇君临天下的第九年(前213),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颁布了“焚书”令。儒家经书在被焚之列,孔子第九代孙孔鲋愤恨之余,把《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坚壁在故宅内。四年后,他持家传礼器投身反秦的陈胜吴广起义军,被陈胜拜为博士。起义失败,孔鲋被杀。秦亡汉兴,汉景帝的儿子刘馀徙封鲁王,在修建王宫时,拆除孔子故宅,发现了壁中藏书。鲁壁,从此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地方。明弘治十三年(1500)修庙时,特建“鲁壁”,作为纪念孔子故宅墙壁藏书的象征性遗址。
鲁壁后面,有3小门并列,入门便是第二进院落。甬道之北,有5间大殿高立于台基之上,殿前廊檐下6根镌花石柱,中间两根浮雕二龙戏珠,殿名“崇圣祠”,是清雍正元年(1723)追封孔子上五世祖为王而建的祭殿。
崇圣祠的后面,还有一进院落,院北有5间正堂,名为“家庙”。堂内正中恭祀孔子夫妇,左祀孔子之子孔鲤夫妇,右祀孔子之孙孔伋夫妇,再左祀孔子家族中兴祖孔仁玉夫妇。这是孔子后裔私祭的地方。
西路 在大成殿的西面,还有一个院落,这里是奉祀孔子父母的地方。
由启圣门而入,一条甬道通向砖砌的高台,高台上有5间绿瓦建筑,叫“金丝堂”,传说鲁恭王拆孔宅发现藏书时,天上忽响金石丝竹之声,故名。堂内高悬清乾隆皇帝题写的堂匾,匾下陈列着乾隆皇帝为大成殿题额“与天地参”的刻石。堂前露台是祭孔前乐舞生演习的地方。启圣门西有房,名曰“乐器库”,是存放孔庙祭祀使用的“大成乐”乐器的地方。
金丝堂后并列3门,甬道北面是启圣殿。殿五间,绿瓦,石柱上雕二龙戏珠。孔庙建筑多为悬山顶,独此殿为庑殿顶。这是祭祀孔子父亲叔梁纥的地方。殿内有神龛,中供叔梁纥塑像。叔梁纥是鲁国一名武将,以赫赫战功被封为陬邑大夫。父因子贵,被后世追封为“齐国公”、“启圣王”。
从启圣殿往北,有殿3间,名曰“启圣寝殿”,是供奉孔子生母颜徵在的地方。孔子3岁丧父,在母亲的养育下成人。颜徵在年仅30岁就离世,被后世追封为“鲁国太夫人”、“启圣王夫人”。
在孔庙的最北端,还有几处建筑:制作祭品的神庖、神厨,焚烧祭文的燎所,祭祀地神后土的后土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