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是风筝的发祥地。早在20世纪30年代,潍坊就曾举办过风筝会。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潍坊风筝又焕发了生机,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风筝展览和放飞表演。1984年4月1日,在美国友人大卫·切克列的热心帮助和山东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拉开帷幕。1988年4月1日,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召开主席团会议。会上与会代表一致通过,确定潍坊市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第六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成立了由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16个国家和地区风筝组织参加的“国际风筝联合会”,并决定把总部设在潍坊。
国际品牌的打造
潍坊国际风筝会是我国最早冠以“国际”,并有众多海外人士参与的大型地方节会。其创立的“风 潍坊国际风筝节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模式,被全国各地广为借鉴。国际风筝会的举办,让世界了解了潍坊,也使潍坊更快地走向了世界,极大地促进了潍坊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打好节会牌、唱好节会戏的新路子,从第16届开始,尝试市场化运作的办会模式,使风筝会越办越好,吸引了众多游客,风筝会期间还同时举办了鲁台贸洽会、寿光菜博会、潍坊工业产品展销会、昌乐珠宝展销订货会、临朐奇石展销会等经贸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风筝会期间,前来潍坊进行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经贸洽谈、观光旅游、对外交流、理论研讨、新闻报道、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国内外宾客近60万人。
世界风筝之都
潍坊市被各国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国际风筝联合会的总部就设在潍坊风筝博物馆。潍坊也是中 潍坊国际风筝节国的风筝之乡,制作历史悠久,属中国三大风筝派系之一,与京、津风筝齐名鼎立,享誉中外。潍坊风筝题材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民间生活气息。每年4月20日至25日举行,每年都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赛。节庆的活动内容包括:举办开幕式,放飞仪式,国际风筝比赛,国内风筝大奖赛,评选风筝十绝,参观风筝博物馆,观看杨家埠民间艺术表演,参观民俗旅游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娱乐等。
国际风筝联合会
在第六届风筝会上成立了国际风筝联合会,其总部设在潍坊,办事机构就设在这里。四月二十日举行隆重 潍坊国际风筝节的开幕式,大型民间传统歌舞表演,变幻多姿,焰火礼花,绚丽多彩。 二十一日于浮烟山或渤海滩举行国际风筝赛暨中国风筝精美比赛。中外风筝,各以自己独特的造型,色彩和风格及放飞技巧吸引着数以万计的观赏者。二十二日起,客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游览“千里民俗旅游线”,尤其石家庄的民俗风情,给客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里的传统婚礼表演,坐花轿、拜天地、交杯酒、入洞房,再现古代婚俗,令人心驰神往。村内的民俗博物馆,可让人了解鲁中农村的百年习俗。“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学农家活,随农家俗”,在这里客人可尽情地体验享受农家生活。同时,风筝节又是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的盛会,期间举办潍坊市对外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吸引着大批中外客商前来洽谈贸易,投资办厂,进行技术交流和观光游览。
杨家埠风筝
风筝音乐会上,艺坛名星的精彩演唱使人陶醉。潍坊风筝历史悠久,扎工精巧,造型优美,放飞平稳, 易
潍坊国际风筝节于起飞。位于市区东北15公里的杨家埠村,便是风筝的故乡。杨家埠风筝以做工考究,绘制精细,起飞高稳而闻名,分为串子类、板子类、立体类、软翅、硬翅和自由式六大系列,六十多个品种。杨家埠木版年画,则是驰名中外,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列齐名,被称为中国的三大画市。年画与风筝为姊妹艺术,始于明(代)而盛于清。均有着5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典型的民间建筑四合院式的风筝与木版年画作坊,并能看到艺人们刻制年画,扎制风筝的技艺全过程。
历届风筝节的中外风筝佳作,在潍坊风筝博物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专业博物馆──陈列展出,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扎技精湛,造型各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风筝的故乡
世界上一致公认,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说巧匠鲁班就 潍坊国际风筝节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 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官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象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到了宋代,出现了“神火乌鸦”,就是利用风筝装上火药,投放到敌营上空,以达到军事上的目的。
难怪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有一块说明牌上也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产生的影响
我国风筝的发明,对后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方面的例子屡见不鲜。
1749年,美国哥拉斯葛大学一位名叫威尔逊的天文学家,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空中试验仪。他用6只风筝
潍坊国际风筝节将天文仪器吊到700多米的高空中进行科学试验,第一次测到了大气的温度,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数据,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用风筝挂上一只铁钥匙,在雷电交加时,把风筝送上天,引来雷电,从而证明了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避雷针也由此发明。
1804年,英国的乔治·格雷爵士用两只风筝作机翼,研制出了一架5英尺的滑翔机。
1893年,英国人劳伦斯为美国气象局设计了一种可以装在箱中的可拆卸的风筝,以便将仪器带到高空测量风速、温度和高度,推动了气象事业的发展。
1894年,英国科学家设计了一只供战场观察的军用风筝,其作用犹如当今的卫星电视转播。
1899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作了一个双身的风筝,用来观察它在空中的翻滚动作和如何借助空气的浮力由下降转向上升,从而发明了机翼,并在此基础上于1903年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用内燃机作动力的飞机。
1911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在试验英格兰和纽约、芬兰之间无线电通讯时,不巧遇到暴风,把天线给
潍坊国际风筝节刮断了。紧急中马可尼将电线拴到风筝上升空,使首次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发报试验获得成功。此外,英国的亢里夫顿悬桥长达700多英尺,宽30多英尺,高出它所跨渡的亚逢河200余英尺。英国桥梁建筑师利用巨型风筝把钢缆拉到对岸,成功地架起了悬桥,被人们传为佳话。
当今,风筝在科学试验和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在荷兰,海洋救生局用风筝作为一种营救工具;在风筝上安装无线控制照相机,可以进行空中摄影;利用风筝牵引船只;利用风筝传递信件;在风筝上安装喷水器,可喷洒悬崖上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