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名片
东营市成立于1983年10月,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流域经济带交汇点。九曲黄河在这里入海,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在这里诞生。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2011年1月,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东营市成为山东省唯一被纳入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地区。东营市先后被授予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山东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自然地理
地处北纬36°55′~38°10′,东经118°07′~119°10′。南北最大纵距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总面积8243平方公里。以平原地貌为主。土壤分为褐土、砂姜黑土、潮土、盐土及水稻土五个类别。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四季分明。
行政区划
辖东营、河口2个区,广饶、垦利、利津3个县。辖区内总人口185万,3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35个,主要是回族、满族、朝鲜族、壮族、维吾尔族。
区域位置
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湾西南岸,是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重要枢纽。距济南、青岛2小时里程,距北京、天津分别为3.5小时、2.5小时里程,与大连海上距120海里。
历史文化
东营有着古老而年轻的历史。其南部广饶一带三千多年前有就人类活动,北部一带则是黄河一百多年来来冲淤而成的新生地。沧海横流、大河息壤,造就这一地区形成了包括黄河文化、古齐文化、移民文化、石油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等在内的多元文化系统。这里孕育出了我国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武。延集村和刘集村党支部是山东省最早建立的农村党支部,现保存有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是国家一级文物。垦区抗日根据地,是清河区驻地。发源于时家村的吕剧,是山东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我国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现存有南宋大殿,孙武祠,傅家遗址,五村遗址,南河崖制盐遗址,南望参古窑群遗址,乐安故城遗址,冢头墓群,刘集支部旧址等文件古迹。
土地资源
土地总面积1200多万亩,人均土地面积6.7亩,是山东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未利用地452万亩,约占三角洲地区的55.73%。黄河每年新淤土地1.5万亩左右,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未利用土地成方连片,大部分为国有未利用荒地,适宜布局建设国家大型产业基地。
石化资源
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境内,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亿立方米,原油产量稳定在2700万吨左右。中海油在渤海湾地区年产原油2000万吨左右。
淡水资源
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103.52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已确定分配东营市年用水量2亿立方米。全市已建成各类平原水库658座,其中大中型水库19座,一次性蓄水能力达8.31亿立方米。
海洋资源。海岸线长413公里,滩涂和浅海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素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美称。近海等深线密集,具备建设深水大港的条件。岩盐分布面积1057平方公里,资源储量5882亿吨。卤水资源储量9.5亿立方米。
综合实力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715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560亿元,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达到3.6:72.7:23.7。境内财政总收入395.5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4.88亿元,增长29.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57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8206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亿元,增长18.8%。城市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25位,全国相对富裕地区排全国第17位。
农业经济
2010年,粮食生产实现总产79.4万吨,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174万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达到1300个,现代渔业示范区14万亩养殖区投产。新增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92个。黄河口大闸蟹入选中国十大名蟹。
工业经济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00亿元、增加值174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8倍和2倍;实现工业利税1100亿元、利润72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9倍和1.6倍。收入过10亿元企业新增54家,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2家。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快速突破,大规模集成电路、汽车制造、LED照明、光伏太阳能、石油装备等项目相继落地。组建了3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高新技术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3.4个百分点。化工、轮胎、纺织等传统产业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现代服务业
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幅2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7%,比2009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城市和基础设施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中心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40平方公里。清风湖景区成为全国首个新光源示范区。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健全。东营港2个3万吨码头建成投用,实现外轮开放;2个5万吨液体化工码头开工建设。东营机场4D级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德大、黄大铁路,东营机场至自然保护区高等级公路开工建设。
生态建设
2010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38.65%和18%,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农田林网、路域林网、水系林网等“三网”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27万亩,东营市被命名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
对外开放
2010年,成功举办了首届黄三角经洽会、石油石化装备展、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展。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增长27.3%。完成进出口总值79.6亿美元,增长101%,全省排第6位;其中,出口总额27.6亿美元,增长57.1%。光伏太阳能、永盛橡胶集团等企业入选山东省出口企业100强。
社会建设
2010年,新增城镇就业4.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6%,转移农村劳动力5.97万人。成功举办了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和黄河口文化艺术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9.6%,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征缴率达到99.7%,工伤保险征缴率达到100%。
发展预测
“十二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0%,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三次产业比例达到2.5:64:33.5,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5%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建成山东省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精细化工基地、新能源基地和休闲度假胜地,东营市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独具魅力的适宜居住、适宜创业、和谐幸福的城市。
“十二五”期间,计划重点发展和建设的产业
或重点攻关的项目、技术领域
传统优势产业
一是生态化工。重点发展石化、海洋及盐化、精细化工产业,加快重化工业向低排放、可循环、规模化、精细化转变,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学工业精细化工基地。石油化工,争取国家布局建设千万吨级炼油及百万吨级乙烯项目,配套建设国内短缺石化产品、高端石化产品和支农化学品等后续深加工项目,形成东营临港石化产业集群。海洋及盐化工,重点发展有机氯、有机硅产品,开发功能性、特种专用聚氯乙烯树脂,打造以海水梯级利用为龙头的海洋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氯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三条产业链。精细化工,重点发展涂料、油田化学品、医药中间体、化工新材料、橡胶注剂、饲料及食品添加剂等,推动石化、盐化向精细化工延伸。二是橡胶轮胎。突出培育广饶(大王稻庄)橡胶工业园和垦利(胜坨)橡胶工业园,引导其它子午胎生产及配套企业向园区聚集,形成技术、规模和品牌优势。三是轻纺。重点培育高档精梳、新型纤维纱线、高档面料、家纺、服装、产业用布等优势特色产品,完善纺、织、染、后整理及服装加工等产业链。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打造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的高端家纺和以广饶、利津、垦利和河口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精纺服装两大特色产业区,建设纺织家纺服装产业基地。四是造纸。坚持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推进林浆纸一体化,积极扩大废纸回收利用,发展生态造纸。五是食品加工。突出发展乳制品、肉制品、水产品、蔬菜、油料等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着力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重大项目:
建设100万吨/年加氢脱硫、10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40万吨/年芳烃抽提装置、25万吨/丙烯、10万吨/年苯乙烯、26万吨/年丙烯腈项目,2万吨/年K树脂项、10万吨/年SBS、40万吨/年苯酚、22万吨/年双酚A、 5万吨/年聚乙烯(PE)后加工、5万吨/年聚丙烯(PP)后加工、5万吨/年丁腈橡胶(NBR)、1.5万吨/年氯化高聚物(CPVC&CPP)、12万吨/年聚碳酸酯、20万吨/年丁辛醇、5万吨/年甲乙酮、50万吨/年海水提取氯化钾、5000吨/年羧甲基羟乙基纤维素、1万吨/年纳米氢氧化铝阻燃剂、30万吨/年联碱、规模化新戊二醇、三羟甲基炳烷、乙二酸、乙二醇(EG)、对二甲苯(PX)、精对苯二甲酸(PTA)、聚酯纤维(PET)项目,推进1000万吨/年大炼油、100万吨/年乙烯项目,建设10万吨/日海水淡化生产装置、50万吨/年聚氯乙烯、30万吨/年甲烷氯化物、20万吨/年苯胺、20万吨/年环氧丙烷项目,启动华泰化工临港产业园项目,建设以绿色、扁平度高、巨型工程胎为代表的系列全钢载重子午胎、半钢子午胎项目,系列化橡胶防老剂、异戊橡胶、丁基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30万吨/年钢帘线项目,建设100万吨/年多金属矿、20万吨/年阴极铜、20万吨/年高精铜材项目。
装备制造业
一是石油装备制造。重点发展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精密成型加工设备,石油钻具,智能机械设备等。提升以石油套管为主,油管、钻杆等高附加值产品为辅的石油精品钢管深加工。培育以胜利工业园为载体的高端石油装备制造区、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的海上高端石油装备制造和石油软件服务外包区、以垦利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石油辅助配套装备加工区、以河口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特色石油装备加工区等四个特色产业集聚区。二是汽车及零部件。重点培育以汽车整车制造、专用汽车改装、汽车零部件配套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重大项目:
建设6台/年超深井石油钻机、10台/年吊装式石油钻机、10台/年拖车式石油钻机、6台/年低温石油钻机、油井防沙工具、19万件/年抽油杆接箍、5万件抽油泵配件、350套天然气处理设备、2万件石油配件装备、3500台/年石油机械设备、威玛特殊扣加工、高强高韧碳纤维连续抽油杆及作业装置成套新技术产业化、连续油管、潜油螺杆泵、高压采油(采气)井口、钻井防喷器制造,特种车辆改装、15万辆/年皮卡车和SUV、15万辆/年轻卡、5万辆/年低速商用车、150辆/年专用车,50万台/年车用发动机、30万台/年小排量柴油发动机、1500万套/年高强度钢车轮、3000万套/年刹车片(盘)、500万台/年车用发动机冷却水泵、1000万套/年刹车钳体、40万套/年车桥、100万套/年汽车电子应用件、150万套/年全钢载重无内胎、20万吨/年黑炭黑、260万套无内胎钢制车轮、5万吨/年钢帘线、SL4×4水陆两用车制造项目。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是新能源。重点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完善光伏垂直产业链。扩大风能装机容量规模,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开发生物质能。实施地热能应用示范工程和农村沼气推广工程,搞好废弃余热综合利用。打造全省重要的光伏产业集群和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基地。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实现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促进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物联网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园和软件园两大省级产业平台。三是新材料。重点加强化工新材料、高分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等领域技术创新,推进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四是生物产业。加强生物药物系列产品研发,突出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药物技术,促进生物药物产业化。加强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及蔬菜花卉等生物育种产品开发,推动生物农业发展。加快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努力在生物加工优化技术、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传统发酵产品优化升级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五是节能环保。推进高效、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研发,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节能设备、节能机电设备、建筑节能设备、中水源膜材料,加快发展废旧物资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水处理设备。六是高端装备制造。大力发展浮式生产储卸装置,大型钻机,民用航空设备等工程装备及基础配件。积极发展数控机床,智能电网设备,交直流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培育发展车轮,车轴,高速列车线和轮对等轨道交通关键部件制造。七是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电动及混和动力汽车的研发、生产、装配,动力系统的研发、生产。
重大项目:
建设大唐风电、华能风电、国华风电、华润风电、100MW光伏发电站、华锐和华仪3MW以上风机、恩德风力发电机叶片、中凯风电变流器、克拓普LED封装、大海新能源、泰岱光伏、伏达太阳能、有机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山东海利丰地源热泵、500MW光伏电池片等新能源项目,8英寸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卫星导航系统芯片设计及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开发、IGBT新型功率半导体、宝力汽车电子、LED电视背光模组等新一代信息项目,多层陶瓷电容器用粉体材料、3000吨/年多晶硅、氮化硅结合碳化硅高级耐火材料、20万吨有机硅、生物可溶性耐火陶瓷纤维、恒瑞锂电、锂电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高精铜、新大高压玻璃钢管、电子级玻璃纤维布、60万吨/年汽车车轮新材料、生物质抗旱节水材料、50万平米/年LOW-E玻璃及节能门窗等新材料项目,中药新药抗抑郁胶囊、天东生化、国家中药新药女珍颗粒、动物肝脏生物制药、医药辅料聚乙烯吡咯烷酮、维生素系列产品、1万吨/年3-噻吩丙二酸和多用途水基大豆蛋白粘合剂、D-乳酸及聚乳酸、光化学新工艺生产维生素D2等新生物项目,中水源膜材料、固体垃圾废物处理、高压电气及自动化等节能环保项目,华辰重型数控机床、锌锰数控机床、国源机械、30万件/年高速火车轮(动车组)及列车线、5万套/年动车组轮对、超深井系列石油钻机、500台/年钢帘线设备制造、400台/年多晶硅切割设备、2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等高端装备制造项目,2万辆/年电动轿车、1000辆/年电动客车、诚航新能源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等新能源汽车项目。
海洋经济
坚持陆海统筹,由陆及海,梯次推进,一体发展,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加强海洋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产品研发,依托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壮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海洋油气、海洋新能源、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工程、海洋生态环保、海水综合利用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近海和远洋运输。依托港口口岸,建设大型现代物流园区和大宗商品集散地,壮大现代海洋物流业。开发海洋旅游精品线路和高端旅游产品,形成海滨、海滩、海洋等多层次海洋旅游体系,打造特色滨海旅游目的地。推进实施渔业资源修复、渔业生态整治等工程。加快浅海滩涂和盐碱涝洼地规模化开发,重点抓好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推进优势特色水产品标准化生产。
重大项目:
建设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海洋工程船、海洋仪器、港口机械装备、海洋电力装备、海洋吊机、海洋电器设备、海洋环保设备、游艇、造修船等项目。开发海洋生物(功能)保健食品、海洋生化制品、海洋生物新材料和海洋生物酶等产品。建设海洋油气、风能基地,渔港等工程。
生态旅游业
突出“神奇黄河口、生态大湿地、梦幻石油城、孙武故里、吕剧之乡”主题,以品牌为龙头,以科技为手段,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深度开发滨海观光旅游,鼓励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扶持发展民俗文化、会展旅游。加快推进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河海风情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区建设,逐步建成国家级旅游区。
重大项目: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重点建设湿地公园、国际观鸟基地、黄河口湿地生态休闲度假区及标志性景区南大门、汽车野营地、万台车辆生态停车场等项目。黄河水城河海风情旅游区重点建设广利河清风湖至文化公园长达14.4公里的旅游风情带,打造连接清风湖、明月湖、流经报社、市委市政府大楼、东营宾馆等景点的内循环水系。孙子文化旅游区重点建设孙子文化主题公园、体育公园、马鸣寺、温泉度假中心、汽车露营基地、文化艺术中心、体育场等项目。同时,建设黄河水城植物园、黄河口温泉游艇度假村、旅游集散中心、龙泉湖度假村、黄河故道文化旅游区、天宁寺文化旅游、揽翠湖旅游度假区、民丰湖休闲娱乐区、黄河故道渔家度假村、六户镇大型农业观光旅游、孤岛湿地温泉度假村、河口区西湖国际休闲度假区、神仙沟生态休闲度假区等项目。
现代物流业
重点推进临港、中心城、空港、广饶四大物流园区和东营西郊物流中心、黄河三角洲国际物流港、利津物流中心、河口物流中心和广利港渔业交易中心及现代渔业示范区水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物流中心建设。鼓励物流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物流企业集群化发展,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社会化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强化供应链管理。拓展保税物流、金融物流、绿色物流、公路港、第四方物流等新业务。建成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
重大项目:
建设东营港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中心城物流园区、广饶物流园区、东营西郊现代服务区、仙河临港物流园、黄河三角洲国际物流港、河口区物流中心、富海物流基地、中海利兴现代物流中心,现代渔业示范区水产品加工物流区、利津西郊物流园区、广饶铁路物流基地、新户盐业集散地、200万立方液体化工仓储物流、20万吨/年燃料油油库、再生金属国际物流一体化、水产品棉花加工仓储物流、贝壳粉加工等项目。
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
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基金、风险投资等业务。鼓励多种形式的风险创业投资,鼓励担保公司扩大业务领域,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大力培育大型担保企业。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大力发展金融后台业务,建成区域金融中心。增加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应。扶持发展物业服务企业,建立健全物业服务市场体系。发展会计、审计、证券、税务、评估等财务类服务业,律师、公证、仲裁等法律类服务业,信息、咨询、市场调查等资讯类服务业,代理、经纪、拍卖、担保等市场交易类服务业,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创意设计类服务业。规划建设创意产业园(街)区。培育会展主体,开拓会展市场,做大会展经济,打造区域性会展品牌。鼓励发展城市综合体等新型业态。鼓励发展大型高档酒店宾馆。加快推进内外贸流通企业的重组与合作,扶持出口导向型企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重大项目:
主要建设中央商务区、山东渤海航空城、河海风情娱乐城、亿丰国际时代广场、国际商务港、万海金地大厦、东营攀登国际汽车博览中心、东营粮油批发市场、清风花园、电子信息产业园、软件园等项目。
交通设施
加快港口、铁路、轻轨、高速公路、机场建设,推进水、陆、空一体化发展,逐步建成联接半岛蓝色经济区、济南城市圈和京津冀经济区、东出日韩等东北亚经济区的对外大通道,建成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交通枢纽。
重大项目:
建设黄大铁路、德大铁路、淄东铁路升级改造、广利港区疏港铁路、东营港区疏港铁路、寿平铁路寿光至广饶段等铁路项目,东营机场至自然保护区高等级、东营-滨州-济南高速、长深线广饶段高速、环渤海高等级、东郑路改造等公路项目,东营港南北防波堤、2个5万吨级和2个5000吨级液体化工泊位、2×5000吨级化学品码头、2×2万吨级液体化工品码头、3个1万吨级煤码头泊位、1个10-30万吨级油码头泊位及30个散杂货泊位等项目,广利港南北防潮堤、15个5000吨级件杂货泊位、5个散货泊位、6个集装箱泊位和1个10000吨级滚装泊位等项目,配套完善4D级东营机场。
水利设施
加快防风暴潮和引供水体系建设,加大黄河入海流路治理力度,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确保城乡、工农业和生态用水需要。防潮堤,按50年一遇,关键岸段按百年一遇防潮标准设计建设。引供排水设施,加强大中型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实施引黄闸前提水泵站、骨干渠道节水改造和供水延伸工程;配合搞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有效引调长江水;加快更新改造供水配水管网,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中水回用率。黄河流路治理,完善分洪、退洪设施,确保现行流路长期稳定。
重点项目:
新建防潮堤154公里、改造加固防潮堤75公里、规划论证城东防潮堤外侧-1.0米等深线防潮堤30公里,新建河口区仙河、河口水库、利津县刁口水库、明集、垦利县南展水库、利津县陈北、广饶滨海等10座水库,扩建和除险加固广北水库、孤北水库、利津县城南、蒋河水库、垦利县一村、秦薛、3#、4#和广饶县高店等9座水库,综合治理骨干河道498.97公里,实施节水改造王庄、麻湾、双河、曹店、胜利、宫家等六个大中型灌区和河口区东水源灌区、垦利县路庄、十八户、五七等灌区,新建14座拦河闸,搭建“数字水利”平台。
能源设施
调整火电装机结构,上大压小,淘汰落后机组,稳步推进生态环保型电厂建设。积极发展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垦利经济开发区和河口高效生态经济产业园热电联产及热、电、冷多联产。完善电网结构和布局。配合大型化工项目建设,完善管道运输系统。
重点项目:
建设大唐东营电厂项目、胜利电厂三期工程, 30万千瓦以上热电联产及热、电、冷多联产等项目。扩建油城500千伏变电站。建设黄河北500千伏输变电项目,东营港、垦利、利津、广饶、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淄博、潍坊、滨州至东营天然气输气管网及东营港海上天然气登陆设施。
高效生态农业
用现代手段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园区化、标准化发展,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加快渔业、畜牧、林果、蔬菜、花卉、休闲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生物质产业和现代种业。规划建设几个集市场、物流、检验、信息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大力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发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能农业。大力推进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施“农业园区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农业园区经济。重点抓好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重大项目:
建设10万亩大闸蟹养殖、2.7万亩高标准的海参养殖池塘、70万亩无公害优质专用粮、100万亩优质棉、60万亩放心蔬菜、河口三大特优农产品等生产基地,10万头高产奶牛、100万头生猪、1亿只肉禽、240万只肉羊养殖、30万头肉牛育肥养殖等生产基地,发展10万亩冬枣园和2.2万亩“上农下 渔”开发、5万亩桑椹园、1.5万吨/年工厂化食用菌开发产业基地、万亩花卉园、万亩桃园、10万亩黄河口优质大米示范区、水果深加工、3万吨/年大豆浓缩蛋白,推进优质饲草饲料生产、种养加一体化、土地综合整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等项目。
生态建设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构筑完善生态系统,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深入实施“三网”绿化工程,实现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水系风景化、村庄环翠化。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城乡绿化。采取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增强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休养生息的能力。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打造著名湿地之城。加强海展海岸与近岸海域整治与修复。加强以柽柳林为主的天然林保护。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地质环境治理机制。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有效提高环境承载力。
重大项目:
建设路域林带3751.3公里、水系林带4548.9公里、农田林网300万亩、村庄绿化1568个、海岸基干林带13.6万亩、柽柳林示范区68.9万亩、纵深防护林13.2万亩,实施百万亩湿地修复、河口地区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能力提升和生态旅游五大工程,建设东八路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东八路东侧和东青高速两侧湿地项目,开挖沿海生态河200千米,建设东营经济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东城南、西城南、西城北、广饶稻庄、利津二期、利津陈庄、河口仙河二期污水处理厂,600吨/日垃圾处理厂,万通公司300万吨/年污水处理系统、2万吨/年硫磺回收装置、2万立方米干气回收及气柜设施、100万吨化工油品抽提联合装置等项目。
文化建设
有效整合黄河文化、海洋文化、石油文化、古齐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等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黄河口文化品牌,推动黄河口文化走向世界。深入挖掘黄河口文化的经济价值,重点培育发展现代传媒、演艺娱乐、广告会展、出版发行等产业,大力发展以数字设计、文化创意、动漫、网络游戏、多媒体影视制作、数据库等为重点的信息数字服务产业,积极发展文化健康休闲娱乐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商贸等产业联动发展。
重大项目:
建设黄河文化博览园、奥体中心、“水城雪莲”大剧院、中国现代影视基地、广电信息大厦、儿童乐园、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宫、水城之窗、档案馆新馆、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社区体育设施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