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齐鲁风韵 > 齐鲁地理 > 正文

齐鲁地理

渤海明珠-滨州

本文作者:网络 稿件来源:网络 阅读次数:5846 发布日期:2012-04-17

【滨州市简介】

区位 滨州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邻东营市,南邻淄博市,西邻济南市和德州市,北部与河北省接壤。全市地处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的结合部,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南省会城市群最近的出海通道。全市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73万,海岸线240公里,辖滨城区、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博兴县、邹平县和滨洲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海经济开发区,是国家规划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春秋战国著名军事思想家孙武、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汉孝子董永等历史名人的出生地或成长地。现有孙子兵法城、杜受田故居、魏氏庄园、醴泉寺、范公祠、碣石山、鹤伴山、麻大湖等历史名胜和自然景观。滨州剪纸、胡集书会、董永传说、吕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 全市未利用地254.5万亩,沿海滩涂面积160万亩,负10米浅海350万亩。已探明矿藏29种,石油、天然气储量约6亿吨和164亿立方米,地下卤水静态储量460万吨,原盐、风能、地热、海洋等资源丰富,是山东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盐化工基地和海水养殖基地。黄河横穿滨州全境94公里,全市一次性蓄水能力8.6亿立方米。

城市 中心城市规划控制区17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已达83平方公里,是山东省园林城市。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完备,是国家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是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经济 农业基础良好,培植起了粮棉、果品、蔬菜、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具有滨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中国冬枣之乡、国家棉花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基地。工业经济实力雄厚,纺织家纺、油化工和盐化工、装备制造、粮油加工、生物技术及医药等为主导产业,魏桥创业、滨化集团、鲁北化工、西王集团、亚光集团、盟威集团等是全国乃至世界大型企业集团,9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11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现代物流、商贸、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等产业初具规模。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1.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0:54.6:35.4,地方财政总收入103.9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919.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6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94元。邹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级开发区。邹平县、博兴县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社会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拥有本科院校2所,高等职业院校3所。公共卫生事业健全完善,各类卫生机构459个,医院65个,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跻身全省先进行列,全市各类体育协会组织1000余个。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交流 与韩国高阳市、日本纪之川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经贸关系,外商在滨州投资企业达600余家,与日本伊藤忠株式会社、泰国万蒲集团、德国BBS、奥地利钻石飞机公司等跨国企业集团有项目合作。

【滨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科学实干,有效化解金融危机的冲击,成功战胜各种自然灾害,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宏观调控政策落到实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经过全市373万人民的共同奋斗,“十一五”的主要指标已经全面完成,一个蓄势待发、充满活力的新滨州正在蒸蒸日上、蓬勃而起。

一是解放思想、追赶超越,综合实力迅速增强。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1.5亿元,人均超过4万元,是2005年的2倍。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3.99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94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9400元和3377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166亿元,年均增长22.3%。

二是负重奋进、攻坚克难,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3.66∶59.48∶26.86调整到10:54.6:35.4。努力放大“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的品牌效应,深入实施“林水会战”,五年新增蓄水能力2.25亿立方米,新增合格造林面积86.5万亩,粮食生产连年喜获丰收。农业标准化基地达到16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242个。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84%。坚持“工业兴市”,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19.8亿元,比2005年增加574.7亿元;规模以上企业1650家,比2005年增加653家;利润、利税分别达到239.4亿元和361.9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5倍和3倍。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企业9家,比2005年增加7家。努力做大做强服务业,2010年完成增加值548.7亿元,比2005年增加372.5亿元。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三是加大投入、强基固本,城乡面貌变化巨大。津汕高速、荣乌高速滨州段建成通车,滨德高速公路滨州段路基工程基本完成,全市新增高速公路102公里。疏港公路全线贯通,新建、改造一级公路295公里。新改造农村公路6000公里。以BOT形式建成黄河上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滨港铁路一期开通运营,德龙烟铁路滨州段开工建设。滨州港被纳入全国沿海港口建设布局,11公里引堤工程全部建成,2个3万吨级码头及配套工程加快建设。全力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3平方公里。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滨州汽车总站、城市公共供热中心等工程相继投入运营。邮政通讯事业综合指标居全省前列。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全市农村社区达到579个,建设新农村示范村1000个。

四是创新发展、破茧蝶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财税改革、国企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和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多措并举抓招商,累计利用外资11.9亿美元,年均增长17.2%。累计进出口总额190.5亿美元,其中出口100.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和15.5%。累计争取国家财政性支持资金37.1亿元。银企合作成效显著,累计签约资金5795亿元,到位率达到92.6%,银行存贷款余额双双跨过千亿元大关。邮政储蓄银行、齐商银行、东营商行、浦发银行、恒丰银行等5家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15家,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区全覆盖。境内外上市公司11家,比2005年增加6家。保险公司发展到25家。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科技部审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海经济开发区相继设立,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达到10家。滨州经济开发区荣获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园区称号,邹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级开发区。邹平县连续七年、博兴县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县。

五是关注民生、统筹协调,和谐局面更加巩固。社会事业五年累计投入26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近3倍。深入开展“解决城乡家庭零就业年”活动,新增城镇就业20.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5万人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城乡低保、五保救助水平显著提升。解决和改善了179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109.5万平方米,完成农房建设、危房改造10.8万户。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滨州职业学院争创为国家骨干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公共文化四级网络基本形成,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精品工程剧目奖,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等文化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市文化中心工程局部封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成功承办了十一届全运会武术套路和柔道两项赛事,竞技体育水平跃居全省先进行列。军民共建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人口计生工作连年获得省考核最高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平安滨州建设成效显著。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总体形势稳定好转。

“十二五”时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追赶超越的攻坚时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机遇,坚持“科学发展是主题,改善民生是根本,调整转型是主线,招商引资是重点,创新实干是关键,和谐稳定是基础,清正廉洁是保证”的工作方针,按照“123456”的总体发展布局,深入实施追赶超越战略,加快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改善社会民生事业,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滨州。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超过3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力争超过2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36000元和13000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劳动者收入“三个翻番”。

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实现这个奋斗目标,需要发挥优势、挖掘潜力,需要扬长避短、乘势而上,需要付出百倍的艰辛和努力。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目前滨州已形成“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六大优势”。千载难逢的战略优势: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区”同步开发的机遇效应将不断放大。天时地利的区位优势:“两区”、“两圈”在我市叠加交汇,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快开放开发的有利条件。多元优质的资源优势:渤海、黄河,平原、山区,以及土地、矿产、滩涂等优势互补的资源,为错位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初具规模的产业优势:支柱产业高峰耸立,骨干企业快速膨胀,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区域竞争的综合实力更加强大。特色鲜明的企业家优势:多年的大浪淘沙,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管理团队,企业家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梯队结构”。厚积薄发的文化优势:黄河文化、齐文化的厚重底蕴凝结历史、连接未来,传承老渤海精神,弘扬新滨州精神,将成为我们续写辉煌的不竭动力。

“十二五”期间,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战略任务。

(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按照高效生态的要求,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努力构建优质粮棉、优质蔬菜、生态畜牧等七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突出环境友好型工业的支柱地位,着力打造家纺服装、新型生态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深加工等四个产业基地,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发展中小企业,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比2010年增加1倍以上,突破100家。突出服务业的优势地位,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积极打造环渤海西南岸物流和商贸中心、黄河三角洲金融服务中心,大幅度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突出50个特色园区的载体地位,引导同类和关联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现代海洋渔业等产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建立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二) 着力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加快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滨州港吞吐能力达到2000万吨,全市铁路里程达到450公里,国省道干线公路1600公里,形成便捷、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网络。加快建设山东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积极稳妥地发展风电、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供给、水灾害防御和水生态保护三大安全保障能力,全市一次性蓄水能力超过10亿立方米。

(三)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保障改善民生。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滨”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产学研合作,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着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卫生、人口计生、体育事业。努力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每年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深入开展平安文明建设,营造民主团结、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县域中心城市、小城镇建设,构建两条贯穿黄河两岸的城市发展轴线,打造新型城镇化体系。积极提升“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建设水平,完善提升城市交通、供排水、气热供应、信息网络系统,努力增强中心城区城市功能,打造黄河三角洲中心名城。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发挥邹平、博兴带动作用,突破阳信、惠民,集中培育“四大发展亮点”,促进县域经济平衡发展。围绕“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目标定位,继续深化林水会战,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正确处理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建设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强力推进生态建设,合理构建以农田、林带、水系、湿地为主的生态格局。强力推进环境保护和水、大气等污染治理,切实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强力推进循环经济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清洁生产。强力推进水、土地、海域集约节约利用,建立完善资源开发保护的长效机制。

(六)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眼增强追赶超越的动力和活力,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管理体制、土地管理体制等各领域的改革,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重点突破。以更大的魄力和干劲加快对外开放进程,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的平台,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融入全国、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格局。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的起步之年,更是我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深化之年。我们将拼搏创新,务实苦干,深入开展“发展环境提升年”、“重点项目突破年”、“质量效益提高年”活动,全面掀起“两区”开发建设的新高潮。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

全力打好转方式调结构硬仗。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打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绿色农产品基地、国家级农业园区三大品牌,规模以上农业达到520家,农业标准化基地达到180万亩。二是集中推进工业调整提升。强化产业关联度,突出集约化,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重点抓好340个投资过千万元的工业技改项目,膨胀壮大骨干企业,推动新兴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支持发展中小企业,打造各具特色、分工协作、差异化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三是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抓好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全市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7.5%。四是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积极对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实施意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强力推进相关工作和项目实施,确保年内取得实质性突破。五是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严格监管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确保在国家海河迎查中取得优异成绩。加快节能技术推广,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增强交通运输综合承载力。加快滨德高速以及大济路、庆淄路、广青路、博临路等续建路网项目建设,确保年内竣工通车。推进济南—滨州—东营高速公路、沿海高等级公路的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确保滨州港2个3万吨级码头年内实现简易运营。推进德龙烟铁路滨州段加快建设,力争黄大铁路、寿邹铁路开工建设。完善北海经济开发区水电路讯等基础配套设施,尽快拉开发展大框架。二是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安排市本级城建项目78项,总投资25.3亿元,突出抓好集中供热、城市道路及城区28个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县城建设步伐,配套建设村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支撑。继续抓好林水会战,建设标准化方田22万亩,完成各类水利工程464项,完成成片造林17万亩、绿色通道精品工程272公里。强化河道治理,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00公里以上。加大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力度,积极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全力推动改革开放。一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农村经营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内在活力。二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新增进出口企业100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世界500强和央企的战略合作,筹办好第二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贸洽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争取年内2家企业在境内外首发上市。三是强力推进园区建设。落实产业规划,强化功能定位,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各类经济园区的承载辐射能力。按照项目园区化发展方向,推动企业进区入园、关联发展,延伸拉长产业链,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加快形成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四是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提升邹平、博兴经济发展质量,积极突破阳信、惠民,培植壮大无棣、沾化优势产业,推动滨城区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举全市之力开发建设北海经济开发区,优化滨州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布局。

全力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坚持“科教兴滨”战略。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鼓励自主创新。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支持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二是加快发展人口计生和卫生事业。全面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效防控重点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积极推进市公共卫生中心主体工程建设。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责任目标。三是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建成市文化中心并投入使用。开工建设科技馆、职工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馆三中心”。全面完成奥林匹克公园一期工程。搞好市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大型场馆设施的市场化运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水平。四是广泛组织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扎实做好双拥共建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确保全市平安和谐稳定。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以财政为主的农村五保供养机制。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就业创业、教育文体、民生水利、环境优化、健康服务、放心食品、安居保障、社会养老、公交便民、城市供暖“十大民心工程”,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年内,每个县区重点抓好1—2处创业园区,以创业带动就业;投资2.2亿元,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水平;解决和改善13.5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新创建标准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200处;设立“放心粮油”进城下乡服务网点3000个;建设安居保障住房5500套;设立5处社会化养老机构示范点;新投放清洁能源公交车100辆以上;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

滨州市“十二五”期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坚持高效、生态、绿色的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发展精致农业,构建七大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优质粮棉产业体系。积极发展耐碱、耐寒、节水、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种植业,重点发展优质麦、专用玉米、优质水稻和可纺性强的抗虫杂交棉、彩色棉等优质高效品种。落实“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基地。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25万吨,优质麦面积比例达到95%以上,优质玉米面积达到90%以上,抗虫杂交棉面积达到30%以上。

优质蔬菜产业体系。推广大棚、温室、地膜覆盖等设施栽培技术,鼓励发展全自动数控生态大棚,积极发展精细名优蔬菜、绿色有机蔬菜。大力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园区。到2015年,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50%以上,总产量260万吨以上。

生态畜牧产业体系。实施优质牧草生产与草地保护开发利用工程和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工程,打造黄河三角洲现代畜牧业示范区。调整优化畜禽结构,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禽,集约化发展肉牛、奶牛、肉羊、生猪、肉禽等畜牧业,建成一批特色生态畜牧养殖基地。到2015年,畜产品总产量达到110万吨,培植80个高效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

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中华绒螯蟹、三疣梭子蟹、文蛤、对虾、海参等特色养殖,积极拓展远洋捕捞。重点发展贝类增殖护养及其水产品深加工,建成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基地;继续推行生态、立体养殖模式,重点发展工厂化养殖,建成全省重要的苗种生产基地和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打造黄河三角洲现代渔业示范区。到2015年,水产品产量达到45万吨。

绿色果品产业体系。稳定冬枣、鸭梨、金丝小枣、红富士苹果、蜜桃、水杏的种植面积,搞好高产开发、品质改良、冷链运输、储藏保鲜,争创名优品牌,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特色果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到2015年,果品产量达到120万吨。

苗木花卉产业体系。搞好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引进、培育苗木花卉新品种,重点扶持一批花卉企业,积极发展苗木花卉示范园区,建成鲁北最大的鲜花集散地、鲜切花生产基地和名贵花木繁育基地。到2015年,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种业产业体系。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农作物改良中心、畜禽水产原良种场、畜禽改良站、水产遗传育种中心、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场和区域性检测中心。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林果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二、突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四大产业基地,培育六大战略新兴产业,支持发展中小企业,建设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十亿元的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一)建立四大产业基地

依托优势传统产业,强化关联度,突出集约化,延长产业链,培育大品牌,加快改造和升级换代步伐,打造四个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

家纺服装基地。改造提升纺纱织造、印染,加快发展家纺、服装、装饰品、产业用纺织品等。开发时尚、健康、个性化高档家纺服装产品,培育自主品牌,建立产业链条完善的特色纺织产业链,建设全国纺织家纺之都。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高档家纺等产品,加快推进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研发与应用,重点培育魏桥纺织、亚光毛巾、愉悦家纺、基德纺织、渤海实业等大型企业集团。到2015年,规模以上纺织家纺服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0亿元,利税 140亿元。

新型生态化工基地。推进与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国有企业的战略合作。以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生态化建设为方向,加快技术装备的升级改造,延伸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产业链条,积极推进一批精细化工项目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生态化工基地。重点培育滨化集团、滨州海洋化工、京博集团、东瑞化工、三岳化工、鲁北集团、滨阳燃化等大型企业集团。到2015年,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利税140亿元。

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和引进,推广应用精密成型、快速原型成型、激光加工等新技术,积极扩大船舶、数控机床、电动汽车、汽车零部件、飞机及零部件、油田机械、石材加工机械、现代农业机械等行业的生产规模和水平,形成集群化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套尔河船舶制造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推进盟威集团、海得曲轴、华兴机械、三星机械、力丰机械、龙马重工、长星集团、齐星集团、开泰集团、安凯动力等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到2015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利税100亿元。

绿色食品深加工基地。以粮油、肉食、水产、果蔬加工等为重点,采用现代生物技术、食品保鲜等高新技术和工艺,发展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开发各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支持西王、香驰、渤海油脂、三星油脂、泰裕麦业、金汇玉米、美孚德食品、黄河粮油面粉、中惠食品、广富牛业、舜园枣业、浩华果汁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到2015年,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利税100亿元。

(二)培育六大战略新兴产业

鼓励、支持和引导优势资源向新兴产业聚集,加强政策扶持,培育海洋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山东省重要的新兴产业基地。到2015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

海洋经济。以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汇泰集团、正海集团、友发集团、海王星等企业为依托,加大海洋开发力度,发展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利用等产业。

新材料。以双峰石墨、金太阳锆业、雅美化纤、西王特钢、齐星铝业、创新金属、政通新型铝材、鲁丰铝箔、珍贝瓷业、宏桥新材料、华星集团、益谦非晶金属材料等重点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密封材料、陶瓷新材料、纺织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建筑新材料等,提高高档铝材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高性能合金材料。

新能源。以长星风电、红星车业、天利新能源、忠谊水煤浆等重点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新能源发电装备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高效蓄电池、电动车辆电控技术与产品、垃圾再生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等新能源利用产业,陆续启动海洋能、地热能开发项目。

生物医药。以鲁北制药、康和药业、绿都生物、六和科技、颐兴医疗器械、金缘生物、西王集团、科伦医药等重点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生物生命医药、基因药物、畜禽疫苗、化学原材料、医疗器械等。

电子信息。以阳信长威电子、齐星新能源、利德金融电子器具、普友电子科技等重点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环保电源、光电子、半导体照明及光伏电池、软件等。

节能环保。围绕国家“十大节能工程”和全省三个“节能100项”、市重点研发推广的100项节能新技术,重点开发推广一批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和装备、培育一批节能环保服务企业、打造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三)支持发展中小企业

激活民营资本,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突出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依托现有产业优势,推动有限资源向特定产业聚集,培育壮大成长性好的特色产业,打造商用厨具、涂镀板、化纤绳网、家俱、工艺品、苇帘、畜禽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合理引导行业协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特色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创建3个优质产品生产基地。

三、快速壮大现代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加强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通过品牌引领、产业集聚、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打造环渤海西南岸物流和商贸中心、黄河三角洲金融服务中心。

(一)优先发展三大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提高物流业规模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建设北海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滨城区秦皇台陆港物流、滨州经济开发区现代物流、邹平铁路物流和高新区物流五大物流园区。支持发展航空物流。

金融保险业: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进驻或设立分支机构;争取设立滨州市商业银行、滨州市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银行。鼓励发展信托、租赁、典当、担保、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科学引导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信息服务业:实施社会信息化工程,加快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数字滨州”建设。积极推动山东省农村信息化(滨州)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物联网的开发和应用。加快法律、鉴证、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发展。

(二)改造提升四大生活性服务业

旅游业: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和市场深度开发,开发旅游新产品,尽快构筑起内涵丰富、特色突出、网络配套、服务完善的旅游体系,打造黄河生态旅游、山岳风光旅游、孙子文化旅游和滨海湿地旅游四大旅游区,逐步建成国家级旅游区。

商贸餐饮业:合理布局商业区、商业零售网点和商业街,加快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支持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豪德商贸城、世贸广场、中博国际商贸城、浙江大市场等项目建设。分层次管理餐饮企业,规划建设集餐饮、休闲、演艺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打造宜旅宜居宜创业的中心商务区。

房地产业:合理引导商业地产开发,科学发展楼宇经济;优化住房供应结构,科学安排高中低档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的供应比例,搞好拆迁安置房、农民多层公寓和创业人才公寓等专项用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引进著名房地产中介企业,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

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家政、保洁、养老、物业等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鼓励创办社区服务实体,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三)培育发展三大新兴服务业

文化创意产业。鼓励发展文学作品、影视剧创作、绘画、动漫制作、广告策划、数字传媒、工艺品设计等创意产业,扶持一批创意产业示范园区。支持和奖励以滨州文化资源为内容的创意成果。

服务外包产业。承接大城市在岸外包转移,积极拓展日韩、欧美服务外包业务。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培育服务外包品牌。

会展业。发挥滨州国际会展中心的作用,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继续举办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常设性会展,办好中国滨州家纺博览会、黄河三角洲经贸洽谈会等大型展会活动,培育会展业的知名品牌。

滨州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项目及技术领域

一、加快建设山东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重大机遇,认真贯彻国家科技部对建设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总要求,用现代高新区的模式创办农业园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业产业链模式和现代农业体系。在发展理念上,进一步突出高效生态和循环经济特点,委托同济大学并做好配合和衔接,修订完善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在建设目标上,要高点定位,以打造“全国领先、国际一流”园区为目标,突出滨州特色产业发展,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示范、探索路子。在功能定位上,要突出效益原则,着眼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高端市场,建设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等农业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区、设施农业集中布置区和高端特色食品深加工区。在产业规划上,搞好顶层设计,明确产业规划内容,重点选择当地能生产的有发展潜力的品种,形成定位明确、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打造产业和产品品牌。在政策制定上,学习借鉴杨凌等园区政策,在金融政策和现代产业链构筑上要有突破,以体制创新和政策突破带动园区发展。

二、大力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

1、电子信息。坚持引进和研发并举,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开发高性能电子元器件、网络通信技术及应用产品、应用软件、数字家庭等关键技术及产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业。

2、新材料。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环保等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创新体系,强化省环保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加快陶瓷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创新。

3、生物医药。积极进行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加快新药开发、生物制品、生物育种、生物农药与农肥等领域的研究,培育新药开发、生物制品、生物育种、农用生物药物等生物产业集群。

4、新型装备制造业。依托国家、省的重大建设工程,以高速精密数控机床、汽车零部件、现代农业机械、风力发电设备等为重点,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研究,带动全市装备制造业的高精尖发展。

5、新能源。充分发挥我市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新型储能产品及煤化工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形成风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发电产业集群,拓展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水平,培育煤制焦、煤化工新兴产业,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6、海洋新兴产业。开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洋精细化工、海洋矿产资源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及产品,做大做强我市海洋新兴产业。

7、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产业。以高效生态城市建设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抓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建、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治理及节约型社会、循环生产等关键共性技术与装备开发;研究开发污染物综合治理及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开发流域、区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城市与区域污染综合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和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发挥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循环经济综合试点,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生产示范企业。

8、高技术服务业。突破现代服务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服务业态、服务模式,突出平台建设和示范带动,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开放协作、运转高效、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重点培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地理信息、农村信息化等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