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陆地总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近海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417.23万,辖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17个地级市,县级单位140个。
境域东临海洋,西接大陆。水平地形分为半岛和内陆两部分,东部的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庙岛群岛(又称长山列岛)屹立在渤海海峡,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处,扼海峡咽喉,成为拱卫首都北京的重要海防门户。西部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依次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
山东锦绣壮美,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山东农业发达,工业体系完备,国民经济位于全国前列,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目前,山东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山东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山东,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明代山东布政司(又称行省)管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清代山东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称山东省。因西周封邦建国时,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曹、滕、卫诸国,周公旦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可以把山东的历史上推到四五十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滕县北辛文化,距今也有七千年左右。举世闻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的。自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商朝建立以前,山东是商族活动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迁都,有三次在山东境内。商朝建立后,山东仍是其统治的中心地区。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之策,封吕尚于齐,封周公旦于鲁,另外尚有曹、滕、卫诸国。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鲁国融合周文化与东方文化,为“礼仪之邦”。
山东地区素以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著称于世,山东的冶铁业起源很早,春秋初年,齐国已使用铁制农具;山东的纺织手工业举世闻名。战国时期,齐国即号称“冠带衣履天下”。临淄、定陶、亢父(今济宁)是汉代三大纺织中心。所产纺织品数量多、质量好,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域等地。因此,当时山东地区是“丝绸之路”的主要源头之一。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代文化的中心。这里曾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学术思想方面,有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墨子、荀子、庄子、郑玄、仲长统等;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管仲、晏婴、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诸葛亮、戚继光等;在历史学方面,有左丘明、华峤、崔鸿、马骕等;在文学方面,有东方朔、孔融、王粲、徐干、左思、鲍照、刘勰、王禹偁、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冯惟敏、李开先、李攀龙、蒲松龄、孔尚任、王士禛等;在艺术方面有王羲之、颜真卿、李成、张择端、高凤翰等;在科学技术方面,有鲁班、甘德、刘洪、何承天、王朴、氾胜之、贾思勰、王祯、燕肃等;在医学方面,有扁鹊、淳于意、王叔和等。他们的思想、理论、智慧和学术成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文化名人山东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著名科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文学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政治评论家李敖,词坛泰斗乔羽,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演艺名星成龙、巩俐 、 倪萍等。
山东区位优势凸显
山东地处中国大陆东部的南北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在境内自东南向西北纵贯鲁西平原,黄河在境内自鲁西南向东北斜贯鲁西北平原。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济宁、临沂等7城市设有机场,山东的航空企业开辟航线290多条;山东铁路以京沪、胶济线为主体,与京九、菏兖石两线形成两纵、两横铁路干线;山东公路交通居全国首位,高速公路贯穿全省各市,县乡公路实现村村通;山东拥有沿海港口26个,开通有国际国内航线,构成了境内海、陆、空立体交通。
山东的河湖密布,淡水资源丰富,河流分属黄河、海河、淮河流域或独流入海。全省平均河网密度为0.24公里/平方公里,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条,其中,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1000多条,较重要的有黄河、大汶河、泗河、万福河、朱赵新河等;湖泊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丘区与鲁西平原的接触带上,总面积1496.6平方公里,蓄水量23.53亿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由南而北依次为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和东平湖。
山东的海岸线全长3024.4公里,大陆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的1/6,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沿海岸线有天然港湾20余处;有近陆岛屿296个;沿海滩涂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15米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1.3万余平方公里,近海海域17万多平方公里。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在海上运输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上,都将大有作为。
山东的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五大“亮点”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全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不断改善。
2011年,全省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呈现出增长较快、价格趋稳、结构优化、质效提升、民生改善的特点,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年报”显示GDP增长10.9%,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征程中又迈出了坚实步伐。
全省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大关,达到454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增速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粮食总产达到4426.3万吨,实现连续九年增产,总量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3%,三次产业增长比较协调。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进出口分别增长21.8%、17.3%和24.8%,三大需求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全省物价调控取得阶段性显著效果,目前呈现“价格趋稳”态势。全年累计上涨5%,低于全国0.4个百分点,是全国少数几个把物价增幅控制在5%以内的省份。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累计发放临时价格补贴7.2亿元,努力使城乡困难群体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受到大的影响。
全省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首先,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9.2:54.2:36.6调整为2011年的8.8:52.9:38.3。
全省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到3455.7亿元,增长25.7%,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2602.4亿元,增长21.1%,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5.3%。
工业企业效益保持了较高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了10万亿元、实现利税突破了1万亿元,分别增长26.4%和25.3%。
居民收入保持了较高增幅,初步实现了两个同步的要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92元,增长14.3%;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8342元,增幅高达19.3%,是1996年以来最高增幅。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去年人代会上,姜大明省长代表省政府向社会承诺要集中办好26项民生实事,目前,已全部得到落实和兑现。
发展成果惠及民生,一方面体现在我们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去年全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2738.9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的54.8%,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全省资源丰富
生物资源
山东生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境内有各种植物3100余种,其中野生经济植物645种。树木600多种,分属74种209属,以北温带针、阔叶树种为主。各种果树90种,分属16科34属,其中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枣庄石榴、大泽山葡萄以及章丘大葱、莱芜生姜、潍坊萝卜等都是山东久负盛名的特产,山东因此被称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中药材800多种,其中植物类700多种。山东是全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重点产区,素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谷子、高粱、棉花、花生、烤烟、麻类产量都很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陆栖野生脊椎动物450种,占全国种数的21%。其中兽类55种,鸟类362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25种。陆栖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昆虫,种类繁多,居全国同类物种之首。在山东境内的动物中,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种。
水资源
山东分属于黄、淮、海三大流域。山东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5.82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地表水资源量)为222.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52.57亿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重复计算量69.65亿立方米。黄河水是山东主要可以利用的客水资源,每年进入山东水量(黄河高村站1951—2001年资料)为376.1亿立方米,但山东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亩均占有量少,地区分布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剧烈,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密切等是山东省水资源的主要特点。全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44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7%(小于1/6),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0%(1/25),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倒数第四位。
海洋资源
山东海洋资源得天独厚,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滩涂面积占全国的15%。近海栖息和洄游的鱼虾类达26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浅海贝类百种以上。其中,对虾、扇贝、鲍鱼、刺参、海胆等海珍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此外,山东已建成多处大中型盐场,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地之一。山东还有可供养殖的内陆水域面积400多万亩,淡水植物40多种,淡水鱼类70多种。
能源充沛
山东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胜利油田是中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中原油田的重要采区也在山东,山东原油产量占全国1/3。近年来,胜利油田钻探范围逐步进入渤海海域,高科技钻井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油田一直保持着稳产、高产。山东境内含煤地层面积5万平方公里,兖滕矿区是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山东电力资源充足,到2004年底,全省发电装机达到3292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完成1640亿千瓦时。山东电网是全国六大电网中唯一的省独立电网。
矿产资源
山东省现已发现的矿藏资源有128种,占全国已经发现矿产品种类的70%以上。探明储量的74种,其中有30多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黄金(岩金)、自然硫(占全国储量90%以上)、石膏(占全国储量79%以上)等,其中黄金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居第二位的有石油、金刚石(储量占全国40%,产量占80%)、菱镁矿、钴、铪、花岗石等。居第三位的有钾盐、石墨、滑石、膨润土、石灰岩等。其余居前10位的还有煤、天然气、铁、重晶石、硅藻土、铝土矿、轻稀土、油页岩、石英砂、磷、镓等。
旅游资源
山东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岳之尊”泰山,“世界文化遗产”孔子故里曲阜“三孔”,齐国故都临淄,“人间仙境”蓬莱,“道教圣地”崂山,“世界风筝都”潍坊,国际啤酒城青岛,国际葡萄酒城烟台,荣成“天尽头”,“泉城”济南,黄河入海奇观,“仙山之祖”昆嵛山,有着女娲补天的美丽传说的峄山,以集聚水浒英雄而著名的史称“八百里水泊”的梁山泊等,都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